细胞污染
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在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学会正确地进行细胞培养是细胞实验的基础,然而,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却常常让实验者头疼不已。
细胞污染的常见类型及特征
细胞污染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不同的污染类型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影响。
-
细菌污染:细菌污染通常表现为培养液浑浊变黄,镜下可见杆状或球状的细菌在培养基中游动。芽孢杆菌、葡萄球菌是细菌污染的主要菌属,它们增殖迅速,对细胞造成明显伤害。
-
真菌污染:真菌污染的培养液一般清亮不变色,但肉眼可见点状菌落漂浮在培养基表面。镜下观察可见丝状物,真菌生长较慢,但一旦发现,细胞往往已被污染且难以救活。
-
支原体污染:支原体污染的培养液可能浑浊,但镜下无法直接看到支原体。支原体感染细胞后,细胞病变不明显,但会逐渐死亡。支原体是牛血清中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污染发生率高。
-
黑胶虫污染:黑胶虫污染表现为培养液不浑浊,镜下可见黑色小点游动。这种污染对细胞生长状态影响不大,但在细胞增殖旺盛后会自然消失。
-
病毒污染:病毒污染在组织细胞培养过程中较为常见,如果未除去潜在的病毒,会影响疫苗的生产安全性。
-
交叉污染:交叉污染是由于细胞培养操作时,各细胞株所需的器具和试剂没有严格分开,导致一种细胞被另一种细胞污染。
细胞污染的处理办法
面对细胞污染,及时有效的处理至关重要。然而,完全去除细胞中的微生物污染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对于确定污染的细胞,最好的办法是及时丢弃,并积极排查污染原因。
-
判断污染源:一旦发现细胞有污染的迹象,立即判断可能的污染源,包括操作不当、培养基、胰酶、PBS等的质量问题。
-
及时处理:若确定现有培养基、胰酶、PBS可用,则继续使用;若无法确定,则新配完全培养基、PBS、胰酶,并对原有液体进行污染检测。
-
细菌和真菌的清除:采用抗生素法或裸鼠体内接种法清除细菌和真菌污染。抗生素法对杀灭细菌较有效,但需采用大于常用量5-10倍的冲洗法,并作用24-48小时。裸鼠体内接种法是利用动物的免疫系统来消灭污染微生物,是比较有效和彻底的除菌方法。
-
支原体的清除:采用支原体清除剂、清洗纯化法、药物处理或使用支原体特异性血清等方法清除支原体污染。
-
黑胶虫的清除:黑胶虫污染主要源于血清,建议更换质量好的血清,增加细胞密度,提高细胞生长率。
-
病毒和交叉污染的清除:病毒和交叉污染较难清除,建议丢弃细胞重新培养。
细胞污染的预防措施
预防是防止细胞培养过程中发生污染的最好办法。只有预防工作做在前,才能将发生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程度。
-
在培养液中添加抗生素:可以在培养基中事先加入双抗(硫酸链霉素和氨苄青霉素),但需注意双抗可能影响细胞状态,实验前需撤去。
-
严格消毒灭菌:细胞培养所用物品要彻底清洗、消毒,各种溶液灭菌除菌要仔细,并在无菌试验阴性后才能使用。定期对操作室及剩余的无菌器材进行清洁消毒灭菌。
-
规划实验操作:进入实验室环境时,佩戴好口罩及手套,穿上洁净实验服。超净台用紫外灯照射并擦拭台面后开始实验操作。操作时动作要轻,避免污染,实验用品用完应移出超净台。
-
防止细胞交叉污染:在进行多种细胞培养操作时,所用器具要严格区分,避免细胞间的交叉污染。每次操作最好只处理一种细胞,多种细胞多种操作一起进行时易发生污染。
-
及时保种冻存:所有新购入或接入的细胞,必须及时保种冻存,一旦发生污染可重新复苏细胞继续培养。
细胞污染是细胞培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通过正确的识别、处理与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的发生,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希望本文能为细胞培养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帮助。
名称 | 货号 | 规格 |
水盘抑菌剂 | abs9374-20ml | 20ml |
支原体清除剂 | abs9375-200ul | 200ul |
培养箱除菌剂 | abs9372-480ml | 480ml |
支原体清除试剂 | abs9253-100mg | 100m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