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聚合酶
RNA聚合酶,作为一种以DNA链或RNA为模板,利用三磷酸核糖核苷作为底物,并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合成RNA的酶类,在生物学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鉴于其在细胞内参与将基因DNA的遗传信息准确转录为RNA的过程,RNA聚合酶亦被广泛称为转录酶。这一酶类在转录过程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逐个连接成RNA链。此过程不仅要求高度的精确性和特异性,还需要RNA聚合酶具备对模板链的识别、结合及催化合成的能力。
RNA聚合酶在转录起始、延伸和终止等各个阶段均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起始阶段,它识别并结合到DNA模板链的启动子区域,为转录的开始做准备。在延伸阶段,RNA聚合酶沿着模板链移动,催化核糖核苷酸的聚合反应,合成RNA链。在终止阶段,它识别特定的终止信号,停止RNA链的合成,并释放RNA产物。此外,RNA聚合酶还参与调控基因表达的过程。通过与转录因子等蛋白的相互作用,它可以影响转录的速率和效率,从而调节细胞内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这种调控作用对于细胞分化、发育、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响应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参与过程
在RNA合成过程中,该酶催化反应需要四种核糖核苷酸三磷酸(NTPs:ATP、GTP、CTP、UTP)作为RNA聚合酶的底物,以DNA作为模板指导合成。此外,二价金属离子Mg2+和Mn2+作为必需辅因子,在该酶的催化活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催化的化学反应可以表示为:(NMP)n+NTP→(NMP)n+1+PPi,意味着在已有的RNA链(NMP)n的基础上,加入一个NTP分子,形成一个更长的RNA链(NMP)n+1,并释放出一个焦磷酸(PPi)分子。
RNA链的合成方向遵循5’→3'的规律,其中首个核苷酸携带有三个磷酸基团。在后续的合成过程中,每加入一个核苷酸都会导致一个焦磷酸分子的脱去,并形成磷酸二酯键,这一步骤释放的能量被用于驱动聚合反应的进行。值得注意的是,与DNA聚合酶不同,RNA聚合酶无需引物即可直接在DNA模板上启动RNA链的合成。此外,RNA聚合酶具备局部解开DNA双链的能力,因此在转录过程中无需将DNA双链完全分离。然而,与DNA聚合酶相比,RNA聚合酶缺乏校对功能,这意味着在RNA合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无法被及时纠正。
特点
RNA聚合酶的核心功能是催化RNA的合成过程,它与DNA聚合酶在催化特性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如下:①两者均以DNA分子作为模板,依据其序列信息指导核酸的合成;②它们均催化核苷酸分子间的聚合反应,通过这一反应来生成核酸长链;③这些聚合反应的核心步骤是核苷酸之间形成3’,5’-磷酸二酯键,这一化学键的生成是核酸链延伸的基础;④在催化过程中,两种酶均以3’→5’的方向读取DNA模板链上的信息,并依据此信息在5’→3’的方向上合成新的核酸链;⑤它们都严格遵循碱基配对原则,确保新合成的核酸链与模板链在序列上的一致性,从而实现模板序列的忠实转录。
分类
RNA聚合酶,作为生物体内催化RNA链合成的关键酶类,其分类主要依据生物体的类别,可明确区分为原核生物RNA聚合酶与真核生物RNA聚合酶两大类。这两类RNA聚合酶虽在催化RNA合成的基本机制上存在共性,但在其结构组成、亚基构成以及理化性质等方面却展现出显著的差异。
原核生物RNA聚合酶
在原核生物范畴内,对大肠杆菌RNA聚合酶的研究最为深入。该酶由一个六聚体结构构成,具体包含五种亚基(α2ββ'ωσ),其分子量约为500,000道尔顿。其中,α2ββ'ω部分被命名为核心酶(coreenzyme),而σ因子与核心酶结合后则形成全酶(holoenzyme)。σ因子的核心功能在于识别并结合DNA模板上的启动子序列。值得注意的是,σ因子在单独存在时无法与DNA模板结合,必须与核心酶结合形成全酶后,才能与模板DNA上的启动子发生有效结合。一旦σ因子与启动基因的特定碱基序列结合,将促使DNA双链局部解开,从而启动转录过程。因此,σ因子亦被称为起始因子。目前,已在大肠杆菌中鉴定出7种σ因子,这些σ因子之间存在竞争结合核心酶的能力,进而决定哪个基因将被转录。其中,σ70(以其分子量大小命名)主要负责识别管家基因的启动子。此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够诱导特定σ因子的产生,进而启动特定基因的转录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核心酶在原核生物中仅存在一种形式,它参与整个转录过程,催化所有类型RNA的转录合成。其他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在结构和功能上均展现出与大肠杆菌RNA聚合酶的相似性。抗生素利福平或利福霉素能够特异性地抑制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特别是与RNA聚合酶的β亚基发生专一性结合,从而成为抗结核菌治疗的有效药物。若在转录过程开始后添加利福平,该药物仍能发挥转录抑制作用,这进一步证实了β亚基在转录全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
真核生物细胞核内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RNA聚合酶,分别是RNA聚合酶I(RNA pol I)、RNA聚合酶Ⅱ(RNA pol II)和RNA聚合酶Ⅲ(RNA pol III)。这三种RNA聚合酶不仅在功能和理化性质上存在差异,而且对α-鹅膏蕈碱(一种源自毒蘑菇的环八肽毒素)的敏感性也各不相同。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这三种RNA聚合酶在结构上相较于原核生物更为复杂。它们均包含2个不同的大亚基、2个类α亚基和1个类ω亚基,这些亚基分别与原核生物大肠杆菌核心酶的β和β’、2个α亚基和ω亚基具有同源性。除此之外,这三种RNA聚合酶还各自包含7至11个小亚基。在RNA合成过程中,原核细胞仅需依赖RNA聚合酶的各个亚单位即可完成转录过程,而真核细胞则需要额外蛋白质因子的参与,并对转录产物进行后续的加工和修饰。值得注意的是,真核生物线粒体拥有自己的RNA聚合酶,负责催化线粒体mRNA、tRNA和rRNA的合成。线粒体RNA聚合酶在功能和性质上与原核细胞RNA聚合酶相似,其活性同样可被利福平或利福霉素所抑制。
名称 | 货号 | 规格 |
T7 RNA 聚合酶 | abs60153-100KU | 100KU |
T7 RNA 聚合酶 | abs60153-250KU | 250KU |
T7 RNA聚合酶残留检测试剂盒(ELISA法) | abs590015-48T | 48T |
T7 RNA聚合酶残留检测试剂盒(ELISA法) | abs590015-96T | 96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