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与文章  >  其它  >  干货分享  >  类器官技术推动克罗恩病治疗进入精准医学时代

类器官技术推动克罗恩病治疗进入精准医学时代

时间:2025-03-14 11:55:43
浏览次数:103
分享:

克罗恩病(CD)

克罗恩病(CD)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全球患者数量已超千万。传统治疗手段多采用“非精准化治疗模式”,其疗效存在局限性且副作用较大。据《Cell Reports Medicine》报道,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通过创新性的类器官技术,首次实现了克罗恩病的精准分型,并成功开发出“私人订制”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研究背景:为何 CD 治疗陷入困境?
克罗恩病(CD)治疗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源于以下方面:
一方面,患者群体异质性极强,临床表现差异显著。部分患者以持续性腹泻为主要症状,而另一部分患者则可能出现肠道狭窄,甚至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这给统一的治疗策略制定带来极大困难。
另一方面,研究模型存在局限性。目前常用的动物实验模型难以精准模拟人类肠道的复杂微环境,导致许多药物在动物实验阶段表现良好,但在人类临床试验中屡屡受挫,严重影响了 CD 药物的研发进度。
此外,治疗方案存在盲目性。现有药物对部分患者可能疗效不佳,却容易引发严重并发症,使得治疗过程陷入困境。
破局的关键在于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患者源性类器官(PDO)。这种从患者肠道组织培养出的“迷你器官”,能够忠实地再现病变特征,为 CD 的精准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研究方法:打造 “活的生物银行”
生物库构建:
收集了 53 例克罗恩病(CD,涵盖所有临床亚型)、10 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以及 9 例健康人的结肠组织样本。利用 LGR5 + 干细胞结合特殊培养基,成功培养出可长期冻存的类器官,复苏存活率超 90%。
多维度分析:
  1. 基因层面:RNA 测序显示 CD 类器官与患者病变组织的基因表达高度一致。
  2. 蛋白层面:通过检测细胞因子、屏障功能等指标,揭示了炎症与修复失衡的机制。
  3. 细胞因子定量的多重免疫分析:使用高灵敏度的 Meso Scale Discovery (MSD) V-PLEX 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对类器官和肠上皮单层细胞(EDMs)的上清液进行细
  4. 胞因子定量分析: 涉及的细胞因子包括 IL-8、TNF-α、IL-6、IL-10、IL-12/23p40、MCP1(CCL2)、TGF-β1 等。所有数据通过 MESO QuickPlex SQ 120 仪器(QuickPlex SQ 120 电化学发光分析仪)获取,并使用 MSD DISCOVERY WORKBENCH 4.0 软件进行分析。
  5. 药敏测试

    直接用类器官筛选药物,观察治疗反应。

 


核心发现:克罗恩病的精准分型
通过分析类器官的基因、蛋白和功能数据,研究团队首次将克罗恩病精准地划分为两大分子亚型:
  1. 免疫缺陷感染型(IDICD):该亚型的特征包括抗菌基因缺陷(例如 NOD2 突变)、潘氏细胞功能异常以及细菌清除能力低下。在 IDICD 类器官中,经 Meso Scale Discovery (MSD) 检测发现,当其受到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AIEC-LF82)侵袭后,促炎细胞因子(如 IL-8、TNF-α)和抗炎细胞因子(如 IL-10)的分泌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类器官(图 5G)。热图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 IDICD 的免疫应答缺陷,使其与健康组和 S2FCD(应激衰老型 CD)组呈现出明显的分离趋势,为分子分型提供了关键证据。IDICD 的临床表现为肠道频繁感染,细胞增殖迅速但修复能力较弱。针对这一亚型的治疗方向是激活抗菌通路,增强免疫应答。                                                                     
  2. 应激衰老纤维化型(S2FCD):其特征为 DNA 损伤累积、细胞衰老加速以及促纤维化信号失控。S2FCD 的肠上皮细胞(EDMs)在细胞因子反应方面与健康组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免疫缺陷表型主要存在于 IDICD 亚型中。S2FCD 的表现为肠壁增厚、狭窄,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治疗方向为抑制细胞衰老,阻断纤维化进程。

个性化治疗:从 “经验性尝试” 到 “精准化”——亚型专属药物

 

  • IDICD:PPARα/γ 双激动剂(PAR5359)能够显著增强细菌清除能力。经 PPARα/γ 双激动剂(PAR5359)处理后,IDICD 类器官的细菌清除能力明显提升,同时 IL-12/23p40、MCP1 等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恢复至健康水平。
  • S2FCD:JAK 抑制剂(pacritinib)或衰老抑制剂(quercetin)能够逆转细胞衰老。
交叉无效验证结果显示,IDICD 对 JAK 抑制剂无反应,而 S2FCD 对 PAR5359 无效果,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分型治疗的必要性。

临床意义:未来已来

 

精准分类肛周病变与穿透型 CD 同属 IDICD,这一发现提示临床治疗策略需要调整。快速药敏类器官药物测试可在数周内完成,从而避免患者长期试药带来的痛苦。新药研发为 JAK 抑制剂、PPAR 激动剂等临床试验指明了方向。
这项研究不仅成功解码了克罗恩病的分子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开创了 “类器官 + 精准医疗” 的全新模式。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克罗恩病患者将彻底告别 “碰运气” 式的治疗模式,迎来真正的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