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重荧光免疫组化(mIHC)实验中,你是否遇到过这些问题:目标抗原信号弱、背景杂光多、甚至组织脱片?这些“翻车现场”的背后,很可能是因为抗原修复液没选对!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不同抗原修复液的区别,助你轻松避开实验“深坑”!
一、为什么抗原修复液如此重要?
甲醛固定后的组织样本中,抗原表位常被遮蔽,导致抗体无法结合。抗原修复液的作用就是通过特定pH和成分,“撕开”抗原的“保护罩”,让目标信号清晰显现。
但不同抗原的“藏身位置”不同(细胞核、细胞膜或细胞质),修复液的选择直接影响信号强度、特异性,甚至决定实验成败!
二、4类常用修复液,到底怎么选?
1. 柠檬酸缓冲液(pH6.0)
适用场景:细胞膜/细胞质抗原(如CK19)。
缺点:对核抗原(ER、PR等)修复能力弱,高温易导致脱片。
避坑提示:若用于核抗原,可能出现“假阴性”或背景杂光!
2. EDTA缓冲液(pH8.09.0)
核抗原的“救星” :如乳腺癌标本中的ER、BRCA1,使用EDTA修复后阳性率显著提升!
优势:高pH破坏蛋白交联更彻底,信号强且背景干净。
3. Tris/TrisEDTA缓冲液(pH9.010.0)
敏感型抗原专用:适合弱表达抗原,尤其接近生理pH(7.07.4)的样本。
注意:长时间高温修复可能损伤组织结构。
4. 胰酶法(pH3.5±0.2)
小众但关键:通过酶解暴露抗原,适合某些特殊表位。
风险:过度消化可能破坏组织形态,需严格控制时间!
三、3个实验优化技巧
1. 修复液会“打架”?每轮染色后必须换!
残留的修复液可能干扰下一轮抗体结合,导致信号交叉污染。
建议:每轮染色后用PBS彻底清洗,并更换新鲜修复液。
2. 修复方式比你想的更关键!
高压热修复:适合耐受高温的样本,抗原暴露更彻底。
微波修复:温和但需反复优化时间,防止局部过热。
酶解法:适合脆弱组织,但需警惕过度消化。
抗体洗脱液:适合冰冻切片和细胞爬片的修复。
3. 预实验不能省!
同一份样本可尝试不同修复液对比,
参考指标:
1.目标信号强度
2.背景杂光水平
3.组织完整性(是否脱片)
四、总结:一张表搞定修复液选择
修复液类型 | 最佳pH | 适用抗原 | 注意事项 |
柠檬酸缓冲液 (abs9248) |
6.0 | 膜/浆抗原(CK19) | 核抗原慎用,高温易脱片 |
EDTA缓冲液 | 8.0-9.0 | 核抗原(ER、PR) | 信号强,乳腺癌研究首选 |
Tris-EDTA (abs9342) |
9.0-10.0 | 弱表达抗原 | 控制修复时间,避免过消化 |
胰酶法 | 3.5±0.2 | 特殊表位抗原 | 严格计时,防止组织碎裂 |
抗体洗脱液 (abs994) |
6.0 | 所有 | 适合冰冻切片,细胞爬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