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
1、分析化学的定义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成分与结构分析方法的科学学科,其核心任务包括化学成分的定性鉴别、定量测定及化学结构的精准解析。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支柱,分析化学为化学工作者提供了实验技术训练与理论认知的双重框架。当代分析化学已进入仪器分析主导的发展阶段,主流技术体系涵盖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分析系统、电化学检测平台、核磁共振波谱仪、X射线衍射/荧光分析装置及质谱联用技术等。传统非仪器类分析方法现归类为古典分析化学,但仍在特定领域发挥基础性作用。
2、分析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分析化学的学科化进程始于19世纪无机化学体系成熟期。瑞典化学家贝里采乌斯(Jöns Jakob Berzelius)通过精密分析天平的革新应用,将定量分析的精确度提升至全新量级,其建立的原子量测定方法论体系奠定了分析化学的量化基础,因此被后世尊为"分析化学之父"。在定性分析领域,德国化学家罗斯(Heinrich Rose)于1829年出版的《分析化学教程》首次系统阐述了元素定性鉴别方案,其方法学框架与现代规范已高度趋同。同期酸碱滴定技术的理论体系亦趋于完备。
光谱分析技术的起源可追溯至牛顿1666年的光学研究,其1672年发表的《光和色的新理论》开创了光谱分析的先河。1825年英国物理学家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研发的光谱观测装置,首次揭示了碱金属火焰的特征光谱现象。1859年本生(Robert Wilhelm Bunsen)与基尔霍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利用本生灯发现铯、铷元素,标志着光谱分析正式成为分析化学的重要分支。
20世纪以来,仪器分析技术呈现爆发式发展:吸光光度法、发射光谱法、极谱分析法、放射分析法、红外/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及核磁共振等现代分析手段相继确立。这些技术突破经典方法的检测极限,灵敏度指标实现跨越式提升。
当前分析化学正处于第三次方法学革命阶段,研究范畴已从传统成分分析扩展至物质存在状态解析、微观结构表征、界面/表面行为追踪及动态过程监测等领域。现代分析化学致力于实现原子级空间分辨率成像、实时原位检测及生物活性动态追踪,甚至要求直接观测分子构型与原子排列方式。
3、分析化学型式
- 定性分析:通过特征反应或物理信号鉴别特定元素/化合物的存在,如离子色谱的保留时间特征、光谱线的波长指纹等。
- 定量分析:建立检测信号与物质含量的量化关系模型,包括经典容量分析法(如滴定分析)、光谱强度-浓度标准曲线法及同位素稀释质谱法等高精度测定技术。
名称 | 货号 | 规格 |
细胞迁移分析试剂盒(24孔板,8μM) | abs50061-12T | 12T |
彗星法DNA损伤分析试剂盒(3孔载玻片) | abs60590-15T | 15T |
病理分析试剂盒 | mIHC-analysis-EA | EA |
N-糖分析试剂盒(萃取小柱) | abs590007-24T | 24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