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带新
首页  >  资源与文章  >  其它  >  干货分享  >  靶向蛋白降解中亲和力与协同性的关键作用及PROTAC设计

靶向蛋白降解中亲和力与协同性的关键作用及PROTAC设计

时间:2025-07-11 13:24:30
浏览次数:64
分享:

Amgen团队在PROTAC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首次构建三元复合物亲和力与协同性预测降解效率的量化模型

Amgen的研究团队通过对SMARCA2和BRD4降解剂的系统性研究,在靶向蛋白降解领域取得了一项关键进展。他们首次成功建立了一个能够量化预测PROTAC降解效率的模型。该模型的核心在于将PROTAC介导形成的三元复合物(即靶蛋白-PROTAC-E3连接酶)的两个关键物理化学参数——三元复合物亲和力(KLPT)和协同性因子(α)——与降解活性直接关联起来。

 

核心发现与模型机制:

  1. 三元复合物亲和力(KLPT)决定降解效力: 研究发现,三元复合物与E3连接酶-靶蛋白复合物之间的亲和力(KLPT)是决定降解最终效力(通常用DC50表示,即达到50%降解所需的浓度,DC50越低效力越强)的主要因素。亲和力越高(KLPT值越低),降解效力通常越强。
  2. 协同性因子(α)驱动初始降解速率: 协同性因子(α)则主要影响蛋白降解的初始速率。当α > 1时,表明PROTAC分子在促进三元复合物形成方面具有协同效应,从而能够更快地启动降解过程。
  3. 界面埋藏表面积(BSA)是亲和力的关键结构基础: 通过分子动力学(MD)模拟,团队发现三元复合物界面的埋藏表面积(Buried Surface Area, BSA)与实测的KLPT值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 ρ = -0.8, p = 0.014)。这意味着界面接触面积越大,复合物结合越紧密,亲和力越高(KLPT越低)。

(图1参考:原文Fig1a 展示了PROTAC介导的靶蛋白降解机制示意图)

严谨的细胞内降解实验方法: 为了精确量化降解效果,研究采用了以下严谨的实验方案:

  • 细胞模型: 使用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ATCC CRL-1619),接种于96孔板(密度为2.5×10^5 细胞/孔)。
  • 化合物处理: PROTAC化合物进行梯度稀释(通常为1:3稀释系列),分别处理细胞2小时(针对SMARCA2靶点)或4小时(针对BRD4靶点)。
  • 蛋白定量技术: 采用高灵敏度的电化学发光技术(MSD,Meso Scale Discovery)进行靶蛋白水平的绝对定量。
    • 细胞裂解: 处理后细胞使用含蛋白酶和磷酸酶抑制剂的专用MSD裂解缓冲液进行裂解。
    • 免疫检测流程:
      • 包被:使用针对靶蛋白(如SMARCA2)的特异性捕获抗体(浓度2μg/mL)在4℃条件下包被MSD板过夜。
      • 封闭:使用3%牛血清白蛋白(BSA)溶液震荡封闭1小时,减少非特异性结合。
      • 孵育:依次加入细胞裂解液(25μL/孔)、生物素化的检测抗体(25μL/孔)和标记了Sulfo-tag的二抗(25μL/孔)。
    • 信号读取: 使用MSD超敏多因子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型号SQ120 & S600)读取电化学发光信号,其强度与靶蛋白含量成正比。

(图2参考:原文Fig4a 展示了典型的SMARCA2降解剂量反应曲线)

数据分析方法:

  • 数据归一化: 将原始信号数据转化为百分比降解率(Percent of Control, POC%): POC(%) = [(样品信号值 - 背景信号值) / (DMSO溶剂对照信号值 - 背景信号值)] × 100
  • DC50计算: 对剂量反应曲线(POC% vs. log[浓度])进行四参数逻辑回归(4PL)拟合,计算出达到50%降解(即POC=50%)时对应的PROTAC浓度(DC50)。
  • 降解效力与效率量化(AUC): 使用梯形法对剂量反应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进行积分计算: AUC = Σ [1/2 × (POC_n + POC_{n+1}) × Δlog(浓度_n)]   AUC值综合反映了PROTAC在整个浓度范围内的降解效力(最大降解深度)和效率(达到有效降解所需的浓度),AUC越小通常表示降解能力越强。
  • 初始降解速率常数: 通过分析单剂量PROTAC处理下靶蛋白水平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时间过程实验),并利用一相衰减模型进行拟合,推导出初始降解速率常数。

(图3参考:原文Fig4c 展示了AUC与三元复合物亲和力KLPT之间的显著相关性)

关键研究结论:

  • 连接子设计的影响: PROTAC分子中连接靶蛋白配体和E3连接酶配体的连接子(Linker)长度对协同性因子α有显著影响。例如,增长连接子(如化合物7和8)会导致α值大幅降低(降至0.11),从而削弱了初始降解速率。
  • 靶蛋白依赖性: 不同靶蛋白的降解机制存在差异:
    • 对于SMARCA2,降解的初始速率主要由协同性因子α驱动。具有高α值(如α=12.8的化合物1)的PROTAC能实现最快的初始降解速率。
    • 对于BRD4,三元复合物的稳定性(即其半衰期)对降解效力更为关键。例如,形成半衰期长达130秒的三元复合物的PROTAC MZ1,展现出了最强的降解效力。
  • 计算模型的预测能力: 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得到的三元复合物界面埋藏表面积(BSA)与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实验实测的KLPT值之间存在强负相关性(ρ = -0.8),验证了结构参数预测亲和力进而预测降解活性的可行性。

(图4参考:原文Fig7d 展示了界面埋藏面积BSA与三元复合物亲和力KLPT的负相关关系图)

研究的重大意义: 这项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它首次通过一个严谨的数学框架(包含如公式3-5等核心方程),将利用SPR技术测量的三元复合物关键参数——亲和力(KLPT)和协同性(α)——与细胞内的实际靶蛋白降解活性(如DC50、初始降解速率v)建立了定量的预测关联关系。该模型的核心公式之一描述了降解速率v: v = Vmax / [(1 - KLPT/KLP) + (1 + [P]t/KLP)^2 * KLPT / ([P]t + [T]t + KTP - √( ... ))] (注:公式可能未完整显示,以原文为准) 这一突破为PROTAC的理性设计提供了强大的新范式。未来设计高效PROTAC分子时,可以优先优化其诱导形成的三元复合物的亲和力(KLPT)和协同性(α),并参考结构模拟预测的界面BSA,从而显著提高研发的成功率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