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带新
首页  >  资源与文章  >  文献解析  >  文献解析|慢性创伤性脑病与阿尔茨海默病中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比较

文献解析|慢性创伤性脑病与阿尔茨海默病中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比较

时间:2025-07-14 14:27:40
浏览次数:11
分享:

A comparison between tau and amyloid-β cerebrospinal fluid biomarkers in 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 and Alzheimer disease

一、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

慢性创伤性脑病(CTE)和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两种以进行性认知衰退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型(如记忆障碍)常重叠,但病理机制截然不同

  • CTE病理特征:过度磷酸化tau蛋白(p-tau)在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皮质沟回深部小血管周围异常沉积,尤其累及皮质浅层(II-III层)。其发生与反复头部撞击(RHI)暴露密切相关。
  • AD病理特征: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和tau蛋白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病理进程始于脑干和内嗅皮层,逐步向内侧颞叶及新皮质扩散。

目前,CTE的确诊依赖尸检神经病理学检查,缺乏有效的生前生物标志物。而脑脊液(CSF)中的tau蛋白(总tau/t-tau、磷酸化tau/p-tau)和Aβ(Aβ1-42、Aβ1-40)已被证实是AD的可靠生物标志物,可反映脑内病理变化并早于认知衰退出现。

核心科学问题

CTE与AD的CSF生物标志物谱是否存在差异?能否利用这些差异实现CTE的生前诊断及与AD的鉴别?

二、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1. 研究人群与分组

研究纳入192例尸检病例(来源:VA-BU-CLF脑库、Framingham心脏研究、BU ADRC),根据神经病理学标准严格分组:

病理分组 例数 (n) CTE分期 AD病理程度 (NIA-Reagan标准)
无CTE/无AD(对照组) 41 - -
低阶段CTE (Low CTE) 18 I-II期 无或低概率AD
高阶段CTE (High CTE) 43 III-IV期 无或低概率AD
低程度AD (Low AD) 23 - 低概率AD
中-高度AD (Int/High AD) 56 - 中-高概率AD
CTE合并AD (CTE+AD) 11 I-IV期 中-高概率AD

 

关键病理标准

  • CTE诊断与分期:依据国际共识标准(McKee et al., 2016)
  • AD病理分级:基于Braak NFT分期和CERAD神经炎性斑块密度评分

2. 脑脊液(CSF)生物标志物检测

  • 样本处理:尸检后经枕骨大孔采集CSF,离心后分装储存于-80°C。
  • 检测平台:Meso Scale Discovery(MSD)多因子免疫分析系统。
  • 目标标志物
    • Aβ肽段:Aβ1-40, Aβ1-42
    • Tau蛋白:总tau(t-tau)、磷酸化tau(p-tau181, p-tau231)
  • 检测方法:采用特异性抗体(如AT270捕获p-tau181,HT7检测)。

3. 统计分析方法

  • 组间比较:Kruskal-Wallis检验(非参数)比较各病理组生物标志物水平。
  • 协变量校正:通过秩归一化(rank-normalization)和ANCOVA模型校正年龄、性别、死后间隔(PMI)等混杂因素。
  • 诊断价值评估
    •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评估p-tau231和Aβ1-42对CTE的诊断效能。
    • 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标志物组合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三、核心研究结果

1. 早期疾病阶段(低阶段CTE vs 低程度AD vs 对照组)

  • p-tau231显著升高
    低阶段CTE组的p-tau23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和低程度AD组(p=0.017)(图1B)。 提示p-tau231可能是CTE早期病理的特异性标志。

  • Aβ1-42显著降低
    低阶段CTE组的Aβ1-4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6)(图1D)。 与传统AD模型不同,CTE早期即出现Aβ1-42下降。

  • 其他标志物无差异
    t-tau、p-tau181、Aβ1-40在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图1A,C,E)。

图1. 早期疾病阶段CSF生物标志物水平比较

(A)p-tau181、(B)p-tau231、(C)t-tau、(D)Aβ1-42、(E)Aβ1-40

*注:箱线图显示中位数及四分位距;p<0.05(经多重比较校正)

2. 晚期疾病阶段(高阶段CTE vs 中-高度AD vs CTE+AD)

  • p-tau231持续升高
    高阶段CTE组的p-tau231水平显著高于中-高度AD组(p=0.024)(图2B)。

  • Aβ1-42显著降低
    高阶段CTE组的Aβ1-42水平显著低于中-高度AD组(p=0.015)(图2D)。

  • 其他标志物无差异
    p-tau181、t-tau、Aβ1-40在组间无显著差异(图2A,C,E)。

图2. 晚期疾病阶段CSF生物标志物水平比较

(A)p-tau181、(B)p-tau231、(C)t-tau、(D)Aβ1-42、(E)Aβ1-40

3. 诊断价值:p-tau231与Aβ1-42组合效能突出

  • 区分CTE与对照组
    p-tau231(OR=1.53)和Aβ1-42(OR=0.35)联合模型的AUC达0.88(p<0.001)(表2,图3A)。

  • 区分CTE与AD
    联合模型的AUC进一步提升至0.93(p<0.001)(图3B)。

表2. CSF标志物对CTE vs 对照组的诊断效能(二元逻辑回归)

变量 OR值 95% CI p
p-tau231 (U/10μL) 1.53 1.08–2.16 0.016
Aβ1-42 (pg/100μL) 0.35 0.17–0.74 0.006

 

图3. ROC曲线分析 (A)CTE vs 对照组(AUC=0.88);(B)CTE vs AD(AUC=0.93)

四、关键机制讨论

1. p-tau231:CTE的潜在特异性标志物

  • 病理关联性:CTE的tau病理主要分布于皮质浅层血管周围,而AD的tau缠结始于内嗅皮层。p-tau231的升高可能反映CTE特有的tau蛋白磷酸化模式或神经元损伤机制。
  • 敏感性与特异性:相较于传统标志物p-tau181,p-tau231在区分CTE与AD时表现出更高特异性,提示其作为CTE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2. Aβ1-42下降的独特意义

  • 与传统AD模型的背离:在AD中,CSF Aβ1-42下降主要归因于Aβ在脑实质斑块中的沉积。但在CTE中:
    • Aβ沉积呈局灶性且以弥漫性斑块为主(非神经炎性斑块)。
    • 脑组织Aβ水平与CSF Aβ1-42无显著相关性(p=0.11),提示其下降可能反映清除障碍而非沉积增加。
  • 血管机制假说:反复头部撞击可能导致血脑屏障损伤或淋巴清除功能受损,促使Aβ1-42滞留于脑实质而非释放入CSF。

3. CTE与AD的病理交互作用

  • 共存病例分析:CTE+AD组的生物标志物谱介于单纯CTE与AD之间,提示两种病理可能独立作用而非协同放大。
  • 年龄的混杂效应:CTE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AD组(低阶段CTE: 64.6岁 vs 低程度AD: 86.7岁),但统计模型通过年龄校正证实了标志物的独立诊断价值。

五、研究亮点与局限性

创新性贡献:

  1. 首个CTE尸检CSF生物标志物研究:填补了CTE缺乏可靠体液诊断标志物的空白。
  2. 发现p-tau231的鉴别价值:为开发CTE特异性检测提供新靶点。
  3. 提出Aβ清除障碍假说:挑战传统“沉积-清除”模型,推动CTE机制研究。

局限性:

  1. 尸检CSF的固有偏差:死后自溶可能影响蛋白稳定性(尽管通过pH/RIN/血红蛋白控制质量)。
  2. 年龄与性别偏倚:CTE组以年轻男性为主,AD组含更多女性,需在生前队列验证。
  3. 接触运动史数据缺失:部分病例缺乏RHI暴露量化数据,无法完全排除混杂。

六、结论与临床意义

本研究首次系统证实:

  1. p-tau231升高是CTE的敏感标志物,尤其在早期阶段即显著区别于AD和对照组。
  2. Aβ1-42下降在CTE中同样显著,但其机制可能与AD不同,反映清除障碍而非沉积增加。
  3. 联合p-tau231与Aβ1-42可高效区分CTE与AD(AUC=0.93),为开发CTE生前诊断工具奠定基础。

未来方向

  1. 在生前队列(如退役运动员)中验证p-tau231的诊断效能。
  2. 探索血浆p-tau231作为无创筛查标志物的可行性。
  3. 深入研究CTE中Aβ代谢异常的分子机制。

 

名称 货号 规格
V-PLEX Vascular Injury Panel 2(human) Kit (25 Plate) K15198D-4 25Plate
V-PLEX Vascular Injury Panel 2(human) Kit (5 Plate) K15198D-2 5Plate
V-PLEX Vascular Injury Panel 2(human) Kit (1 Plate) K15342K-4 25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