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酶体
溶酶体是动物细胞中一种重要的膜结构细胞器,其在细胞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虽然在植物细胞中也存在如圆球体、糊粉粒以及中央液泡等功能类似的细胞器,但在中学生物教材中,溶酶体仅被简单提及,其重要性常被低估。接下来,本文将深入介绍动物细胞内溶酶体的结构类型、功能、生物发生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一、溶酶体的结构类型
1955 年,比利时布鲁塞尔细胞病理学学院的科学家首次通过电子显微镜证实了溶酶体的存在。在此之前,由于其形态特征与其他细胞器相似,溶酶体常被误认为是线粒体或分泌颗粒。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科学家结合超速离心方法和电镜观察进行综合研究,溶酶体才被正式确认为一种独立的细胞器,并于 1956 年被命名为溶酶体。
溶酶体是由单层膜围绕的囊泡状结构,内部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类,主要负责细胞内的消化功能。其具有异质性,形态大小及内含水解酶的种类存在差异,酸性磷酸酶为其标志酶。根据生理功能的不同阶段,溶酶体可分为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和残余体。
(一)初级溶酶体
初级溶酶体是刚从高尔基体外侧形成的小囊泡,呈球形,直径约为 0.2 - 0.5 μm,膜厚 7.5 nm,内含物均匀,无明显颗粒。其中含有多种水解酶,但这些酶在正常情况下并无活性,只有当溶酶体破裂或有其他物质进入时,才会被激活。初级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包括蛋白酶、核酸酶、脂酶、磷酸酶、硫酸酯酶、磷脂酶类等 60 余种,均为酸性水解酶,最适 pH 值约为 5。溶酶体膜与质膜厚度相近,但在成分上存在区别:一是膜上具有质子泵,可将氢离子泵入溶酶体内部,使 pH 值降低;二是膜蛋白高度糖基化,溶酶体内表面带负电荷,有助于保持酶的游离状态,确保其正常发挥作用并防止自身膜蛋白被降解;三是膜上存在多种载体蛋白,参与将水解产物转运至细胞质基质中。
(二)次级溶酶体
次级溶酶体是初级溶酶体与细胞内的自噬消化泡、异噬泡、胞饮泡或吞噬泡融合后形成的复合体,内含水解酶和相应的底物,是一种即将或正在执行消化功能的溶酶体。根据消化物质的来源不同,次级溶酶体可分为自噬溶酶体和异噬溶酶体。自噬溶酶体消化的是细胞自身的各种组分,而异噬溶酶体消化的则是外源性物质。次级溶酶体内包含多种生物大分子、颗粒性物质、线粒体等细胞器以及细菌等。
(三)残余体
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后,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溶酶体膜上的载体蛋白转运至细胞质基质中,供细胞代谢使用。而未被消化的物质则残留在溶酶体中,形成残余小体,也称为后溶酶体,此时溶酶体已失去酶活性。残余小体可通过胞吞或外排作用将内容物排出细胞,或者留在细胞内逐渐积累,例如肝细胞中的脂褐质。
二、溶酶体的功能
溶酶体作为细胞内的消化器官,其基本功能是对生物大分子进行消化分解。这一功能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防御微生物侵染具有重要意义。
(一)“清道夫”作用
在不同的细胞周期、分化阶段及生理状态下,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各不相同,需要一系列特定的酶系统。对于细胞质中暂时不需要的酶系统或代谢产物,真核生物通过溶酶体的降解作用来清除,以实现酶系统的更新。此外,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及细胞器都有一定的寿命,为了保证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与调控,必须不断清除衰老的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例如,肝细胞中线粒体的平均寿命约为 10 天,细胞质膜也在不断更新,成人红细胞的寿命仅 120 天左右。人体每天大约有 10^11 个细胞被溶酶体清除,其中蛋白酶也参与其中。此时,溶酶体发挥着“清道夫”的作用,清除发育和成体中凋亡的细胞。
(二)防御功能
防御功能是某些细胞的特有功能。溶酶体能够识别并吞噬入侵的病毒或细菌,并在其作用下将病原体杀死和降解。例如,巨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其内部丰富的溶酶体将病原体杀死或降解。这体现了溶酶体在免疫系统中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的重要作用。
(三)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
1,溶酶体作为细胞内的消化“器官”,为细胞提供营养。例如,溶酶体降解内吞的血清脂蛋白,获取胆固醇等营养成分。对于一些单细胞真核生物,溶酶体的消化作用尤为重要。在饥饿状态下,溶酶体通过分解生物大分子来保证机体所需的能量。
2,溶酶体参与分泌过程的调节。在内分泌细胞中,溶酶体的作用涉及几乎所有与激素相关的重要活动。例如,溶酶体将甲状腺球蛋白降解为有活性的甲状腺素,然后分泌到细胞外的毛细血管中。
3,溶酶体具有细胞外消化作用。在受精过程中,溶酶体可形成精子的顶体,相当于一个化学钻头,能够溶解卵子的皮层,使精子进入卵子。精子冷冻保存中的一项技术难题就是防止顶体破裂。
4,溶酶体还参与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及周围死细胞的清除。例如,在两栖类发育过程中蝌蚪尾巴的退化以及哺乳动物断奶后乳腺的退化等,都需要溶酶体的参与。
三、溶酶体的生物发生
溶酶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内体等多个细胞器。其中,甘露糖 6 - 磷酸(M6P)途径较为清晰。初级溶酶体在高尔基体的 trans 面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溶酶体蛋白 → 溶酶体蛋白进入内质网腔进行 N - 连接的糖基化修饰 → 溶酶体蛋白进入高尔基体 cis 面膜囊 → N - 乙酰葡糖胺磷酸转移酶识别溶酶体水解酶的信号斑 → 将 N - 乙酰葡糖胺磷酸转移到 1 - 2 个甘露糖残基上 → 在中间膜囊切去 N - 乙酰葡糖胺形成 M6P 配体 → M6P 配体与 trans 膜囊上的受体结合 → 溶酶体蛋白被选择性地包装成初级溶酶体。
四、溶酶体与疾病
研究发现,许多疾病与溶酶体功能异常有关,这些疾病统称为溶酶体病,包括矽肺、肺结核、贮积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有的是遗传性的,有的则是由环境因素引起。
(一)矽肺
当二氧化硅尘粒被吸入肺泡后,会被巨噬细胞吞噬。含有矽尘的吞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次级溶酶体。二氧化硅的羟基与溶酶体膜的磷脂或蛋白质形成氢键,导致吞噬细胞溶酶体破裂,大量水解酶释放,进而破坏组织细胞。巨噬细胞死亡后,其所吞噬的矽尘又被其他正常的巨噬细胞吞噬,如此反复。受损或破坏的巨噬细胞会释放“致纤维化因子”,激活成纤维细胞,导致胶原纤维沉积,肺组织纤维化,从而损害肺功能。
(二)肺结核
结核杆菌的菌体成分硫酸脑苷脂能够抵抗胞内的溶菌杀伤作用,使其在肺泡内大量生长繁殖。这导致巨噬细胞裂解,释放出的结核杆菌再次被吞噬,重复上述过程,最终引起肺组织钙化和纤维化。
(三)各类贮积症
贮积症是由于遗传缺陷导致溶酶体酶发生变异或功能丧失,使得底物在溶酶体中大量积累,进而影响细胞功能的一类疾病。
1,泰 - 萨氏综合征(黑蒙性家族痴呆症) :溶酶体缺少氨基己糖酯酶 A,导致神经节苷脂 GM2 在神经细胞中积累,影响细胞功能,造成患者渐进性失明、痴呆和瘫痪,通常在 2 - 6 岁时死亡。该病主要出现在犹太人群中。
2,II 型糖原累积病 :溶酶体缺乏 α - 1,4 - 葡萄糖苷酶,糖原在溶酶体中积累,导致心、肝、舌肿大和骨骼肌无力。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多为儿童,常在 2 周岁前死亡。
3,戈谢病(脑苷脂沉积病) :巨噬细胞和脑神经细胞的溶酶体缺乏 β - 葡萄糖苷酶,导致大量葡萄糖脑苷脂在这些细胞溶酶体内沉积。巨噬细胞变成戈谢细胞,患者的肝、脾、淋巴结等肿大,中枢神经系统发生退行性变化,常在 1 岁内死亡。
4,细胞内含物病 :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贮积症,由 N - 乙酰葡糖胺磷酸转移酶单基因突变引起。由于基因突变,高尔基体中加工的溶酶体前酶上无法形成 M6P 分选信号,导致酶被运出细胞。这类患者的成纤维细胞溶酶体中缺乏水解酶,使得底物在溶酶体中大量积累,形成“包涵体”。此外,这类患者肝细胞中存在正常的溶酶体,表明溶酶体的形成还存在 M6P 之外的途径。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
尽管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其关节骨膜组织的炎症变化以及关节软骨细胞的腐蚀可能与细胞内溶酶体的局部释放有关。当溶酶体膜破裂时,释放的酶会导致关节组织损伤和发炎。目前,临床上常用膜稳定剂如消炎痛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
溶酶体作为细胞内的“消化器官”和“清道夫”,在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防御机制以及参与多种生理过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其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深入研究溶酶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关机制,对于理解细胞生理病理过程以及疾病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名称 | 货号 | 规格 |
溶酶体红色荧光探针(FluoLyso Red) | abs47038871-50ul | 50ul |
溶酶体绿色荧光探针(FluoLyso Green) | abs47038870-50ul | 50ul |
溶酶体提取试剂盒 | abs50188-50T | 50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