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带新
首页  >  资源与文章  >  文献解析  >  文献解析|囊性纤维化小鼠在感染与未感染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状态下的血清炎症谱解析

文献解析|囊性纤维化小鼠在感染与未感染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状态下的血清炎症谱解析

时间:2025-09-12 16:24:17
浏览次数:18
分享:

Serum inflammatory profiles in cystic fibrosis mice with and without Bordetella pseudohinzii infection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 CF)作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致病根源在于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 CFTR)蛋白功能异常。在全球范围内,CF 给患者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仅在美国,每 3400 名新生儿中就约有 1 例患病,且是高加索人群中最常见的致死性遗传病。CFTR 基因的突变(其中最常见的是 F508del 突变)导致 CFTR 蛋白功能缺陷,进而对机体多个器官系统产生影响,其中肺部、肠道和内分泌系统受损最为严重。

在肺部,CF 的典型特征是上皮细胞层黏液堆积,这一病理改变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有利环境,引发自发性、进行性感染以及严重的炎症反应。感染与炎症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不断损害肺功能,而肺功能下降正是 CF 患者发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在未检测到感染的情况下,CF 患者血清、气管细胞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症标志物也存在定量差异,这一现象提示 CFTR 功能缺失本身就可能导致免疫反应失调。然而,在人类研究中,由于难以区分炎症是由长期慢性感染引发,还是 CFTR 功能丧失导致的固有变化,使得探究 CFTR 缺失与全身性炎症之间的关系面临巨大挑战。

小鼠模型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途径。F508del CF 小鼠作为研究 CF 相关性肺部疾病的重要工具,已被证实即使在无感染状态下,其肺功能(如肺顺应性降低、弹性增加)也显著低于野生型 C57BL6 小鼠。此前针对 CF 小鼠的研究多聚焦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炎症因子,对于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与 BALF 中变化的相关性研究相对较少。此外,CF 小鼠虽不易发生自发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但易发生自发性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Bordetella pseudohinzii)肺部感染,且这种感染与 CFTR 缺失直接相关,CF 小鼠对该病原体的易感性更高,清除感染的能力更弱。然而,关于这种自发性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研究却十分有限。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研究通过检测 F508del CF 小鼠和非 CF 小鼠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水平,深入探究 CFTR 缺失对血清特异性炎症标志物的影响,分析自发性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感染以及人工诱导感染对 CF 小鼠炎症谱的作用,旨在明确 CFTR 功能与全身性炎症的关系,为 CF 炎症机制研究及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实验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模型

本研究采用了一种已被充分描述的囊性纤维化同基因小鼠模型,该小鼠为 CFTR 基因 F508del 突变纯合子(Cftrtm1kth)。为减少遗传漂变,这些小鼠在 C57BL/6J 背景下培育,且每 5 代进行一次回交。因此,实验中选用野生型 C57BL/6J 小鼠作为非 CF 对照组。

实验所用小鼠均为成年小鼠(至少 8 周龄),雌雄各占一半。小鼠可自由获取饲料(Harlan Teklad 7960;Harlan Teklad Global Diets,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和含有渗透性泻药 Colyte(Schwarz Pharma,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的无菌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小鼠饲养环境保持 12 小时光照、12 小时黑暗的昼夜节律,平均环境温度维持在 22°C。

所有实验方法均严格遵循相关指南和规定,凯斯西储大学机构动物护理和使用委员会批准了本研究使用的实验方案。所有小鼠实验均按照 ARRIVE 指南进行报告,并符合美国兽医协会(AVMA)动物安乐死指南(2020 年)。

(二)血液提取与血清分离

小鼠处死后,采用血清分离微量离心管(BD)收集全血,随后以 10000 转 / 分钟的转速离心 5 分钟。离心完成后,将血清吸入无菌微量离心管中,并立即在 -80°C 条件下储存,以备后续检测分析。

(三)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将小鼠血清按 1:50 的比例稀释后,一式两份加入预先包被有小鼠 Hinzii 博德特氏菌抗原的孔中(XpressBio,货号 595-470C),根据制造商说明在 37°C 下孵育 30 分钟。孵育结束后,清洗孔板,加入过氧化物酶偶联物在 37°C 下孵育 45 分钟,再加入 ABTS 底物孵育 30 分钟,最后使用吸光度板读数仪在 405nm 波长下读取吸光度值。

若一式两份样本的平均吸光度值减去阴性抗原对照的吸光度值大于 0.100,则判定结果为阳性。需要注意的是,制造商协议规定吸光度值大于 0.300 时孔板判定为阳性,但实验室研究证据表明,通过体积描记法和 BAL 培养验证为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阳性的小鼠,在较低的吸光度阈值(0.100)下通过 ELISA 判定也为阳性,且仍能与 ELISA 阴性结果区分开来。

(四)Meso 尺度发现(MSD)多斑点小鼠炎症面板检测系统

按照制造商要求,将细胞因子标准品和小鼠血清的两倍稀释液一式两份加入预先包被的 V-plex 孔中(MSD 小鼠细胞因子 29 重检测试剂盒、MSD 小鼠促炎面板 1,货号分别为 K15267D-1、K15048D-1),在室温下振荡孵育 2 小时。之后清洗每个孔板,吸干水分,加入检测抗体孵育 2 小时。孵育结束后,加入读数缓冲液,立即使用 Meso Scale Discovery QuickPlex SQ 120 读取每个孔板的数据,并使用配套软件进行数据分析。29 项独立检测总共在 3 个孔板上进行多重检测。

(五)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感染处理

实验中对两组不同小鼠群体进行了感染情况研究。第一组为在生命周期中某一时刻发生自然、自发性感染的 CF 小鼠,这些小鼠在饲养环境中自然生活,处死后检测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抗体呈阳性。需要说明的是,基于 ELISA 的检测方法无法指示是否为活动性感染,仅能确认这些小鼠曾接触过该病原体并产生了免疫反应。

第二组小鼠在人工感染活性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菌株前,经检测确认未感染该菌。通过测定吸光度值绘制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培养物的生长曲线,以确定该病原体的对数生长期。当培养物达到对数生长期时,获取接种物以确保病原体的活性。使用异氟烷麻醉小鼠后,通过鼻腔给予 5×10^6 剂量的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分别在感染后 48 小时和 2 周从小鼠体内提取全血,立即放入血清分离微量离心管中,用于后续分析。

(六)统计学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假设检验,显著性水平设定为 p<0.05。由于本研究具有探索性,且采用多重检测策略需要进行大量比较,因此未对初始 p 值进行调整。相反,在每个独立的方差分析之后,采用保守的事后 Tukey 诚实显著性差异检验来确定每组内的显著性,减少单个检验中的误差。尽管这种方法可能会因多重比较而增加 I 类错误,但能清晰地显示多组间的显著性方向。

对于超出数据集上下限(超出第一四分位数或第三四分位数 1.5 倍四分位距)的极端异常值,予以剔除,不纳入方差分析。分别对雄性和雌性小鼠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其变化方向和幅度均无显著差异,因此将数据合并以提高统计效力。

三、实验结果

(一)囊性纤维化小鼠血清特异性炎症标志物

为探究 F508del 小鼠血清特异性炎症谱,本研究采用高通量、多重比色系统检测了 29 种不同细胞因子。在检测的 29 种细胞因子中,有 22 种获得了有效数据记录,其余 7 种与标准曲线相比低于可检测范围,本研究仅呈现可检测到浓度的细胞因子。这些检测到的细胞因子被分为三类:促炎细胞因子、抗炎细胞因子和一般炎症标志物。

1. 非囊性纤维化与囊性纤维化小鼠促炎标志物对比

在 20 只 CF 小鼠和 20 只年龄匹配的非 CF 小鼠中,检测了血清中促炎标志物 IL-1β、IL-2、TNF-α、IL-17a、IL-6、IFN-γ 和 MIP-3a 的水平(图 1)。在这 7 种分析物中,除 IFN-γ 和 IL-6 外,CF 小鼠血清中其余促炎标志物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0,图 1a-d)。

此前针对 CFTR 缺陷小鼠的研究发现,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促炎标志物也有类似升高,尤其是与细胞介导免疫、巨噬细胞存在及活性直接相关的 Th1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本研究在 F508del 小鼠血清中观察到的 IL-2 和 TNF-α 水平升高(图 1a)与该研究结果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研究中发现的 BALF 中 IL-6 水平升高,在本研究的血清检测中未观察到(图 1a)。此外,本研究还发现 CF 小鼠血清中 MIP-3α 水平显著升高,增幅接近 7 倍(p=0.00007,图 1d)。

2. 非囊性纤维化与囊性纤维化小鼠抗炎标志物对比

检测了 CF 小鼠和非 CF 小鼠血清中两种主要的抗炎细胞因子,即 Th1 来源的 IL-10 和 Th2 来源的 IL-4(图 2)。此前针对 CF 小鼠肺部的研究报道称抗炎标志物水平降低,但本研究发现,在不考虑感染因素的情况下,CF 小鼠血清中 IL-10 水平显著升高(p<0.05)(图 2a)。

对 IL-4 的检测也得到了类似结果,IL-4 作为一种正反馈细胞因子,可下调 IFN-γ 和 TNF-α 的水平,并在抗原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与非 CF 对照组相比,CF 小鼠血清中 IL-4 浓度显著升高(p<0.05)(图 2b),这与 CF 小鼠血清中效应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的情况相符。

3. 非囊性纤维化与囊性纤维化小鼠一般炎症标志物对比

最后一组分析物既不属于促炎标志物,也不属于抗炎标志物,但其性质通常具有多效性,且会根据炎症事件的具体情况受到更特异性的调控。这些标志物包括 C-X-C 趋化因子 MIP-1α、MIP-2、IP-10、角质形成细胞趋化因子 / 生长调节癌基因 KC/GRO、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MCP-1,以及白细胞介素家族中的 IL-5、IL-12p70、IL-15、IL-16、IL-22、IL-27p28 和 IL-33(图 3a-d)。

在 12 种一般炎症标志物中,CF 小鼠和非 CF 小鼠血清浓度有 6 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 MIP-2、IL-27p28、IP-10、IL-22 和 IL-16 与非 CF 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0,图 3a,b)。值得注意的是,IL-33(图 3a)是所有检测的炎症标志物中唯一在 CF 小鼠血清中水平显著降低的标志物(p=0.050)。

(二)自发性感染对炎症标志物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实验设施饲养的 CF 小鼠中,约 30% 会在生命周期中发生自发性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感染,而在混合群体中的非 CF 小鼠中,这一比例仅为 2%。此外,通过体积描记法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培养证实,CF 小鼠清除感染困难,需要 8-12 周甚至更长时间,而非 CF 小鼠仅需 1-3 周即可清除感染。为确定自发性肺部感染对血清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本研究通过 ELISA 检测,将一部分曾接触过该病原体(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抗体检测呈阳性)的 CF 小鼠与未感染的 CF 小鼠进行了对比分析(表 1)。

表 1. 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 ELISA 检测结果

 

组别 数量(n) 平均 ELISA 吸光度值 范围
非囊性纤维化(Non-CF) 20 0.013 -0.009 至 0.059
未感染囊性纤维化(CF unexposed) 10 0.031 0.001 至 0.064
感染囊性纤维化(CF exposed) 10 0.326 0.112 至 0.700
感染前非囊性纤维化(Non-CF pre-infection) 12 0.022 0.008 至 0.039
感染前囊性纤维化(CF pre-infection) 12 0.028 0.015 至 0.049

 

注:根据小鼠体内是否存在针对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抗原的抗体,将 CF 小鼠群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在人工感染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前,也通过 ELISA 检测证实非 CF 小鼠和 CF 小鼠均未感染该菌。吸光度阈值大于 0.100 时判定结果为阳性。

1. 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接触与促炎标志物关系

接触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的 CF 小鼠,其血清中几乎所有促炎标志物水平与未接触该菌的 CF 小鼠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但与非 CF 小鼠相比仍显著升高(图 1a-d)。一个显著的例外是 MIP-3α(图 1d),接触该菌的 CF 小鼠血清中 MIP-3α 浓度降低(p=0.010),且与非 CF 小鼠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只有 IFN-γ 血清浓度在接触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后,比未接触该菌的 CF 小鼠显著升高(p=0.030)。

需要说明的是,接触病原体并不意味着小鼠处于活动性感染状态,但考虑到 CF 小鼠在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感染期间肺部病理生理状态持续存在、感染周期长且清除病原体困难,本研究有理由推测部分接触病原体的小鼠仍处于免疫应激状态。即便如此,除了 CFTR 缺陷模型本身所呈现的炎症反应外,未观察到更显著的促炎反应增强。

2. 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接触与抗炎标志物关系

与此前针对 CF 小鼠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研究结果不同,接触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的 CF 小鼠血清中 IL-10 水平仍显著升高,但与未感染的 CF 对照小鼠相比无显著差异(图 2a)。令人意外的是,接触该菌的 CF 小鼠血清中 IL-4 水平显著降低(p=0.004),这表明在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感染存在的情况下,由 IL-4 介导的 Th2 体液免疫反应可能会减弱。

3. 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接触与一般炎症标志物关系

除 Th2 来源的 IL-5 外(图 3a,p=0.045),未感染的 CF 小鼠和接触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的 CF 小鼠血清中一般炎症标志物水平均无显著差异。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因为 IL-5 与 IL-4 类似,都是感染后体液免疫被下调的标志物。

在多个案例中 [如 IL-15、IL-12p70 和 MCP-1(图 3a)、KC/GRO(图 3c)、MIP-1α(图 3d)],接触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的 CF 小鼠血清中这些标志物水平与未接触的 CF 小鼠相比有非显著性升高。其中,仅 IL-15 和 KC/GRO 在接触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后,血清浓度出现显著升高(p=0.038、0.046)(图 3a,c)。

(三)活动性感染对炎症标志物的影响

尽管 CF 小鼠感染周期较长,但通过基于抗体的 ELISA 方法检测到的病原体接触并不一定意味着小鼠处于活动性感染状态,这可能解释了为何接触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的 CF 小鼠与未感染的 CF 对照小鼠相比,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未出现显著升高。为明确活动性感染是否会改变炎症谱,本研究通过鼻腔给非 CF 小鼠和 CF 小鼠接种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培养物,并在人工感染后 48 小时和 2 周检测部分炎症标志物水平,与未感染的对照小鼠进行对比分析(表 1)。

1. 活动性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感染与促炎标志物关系

虽然非 CF 小鼠很少发生自发性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感染,但本研究仍将其作为对照,以观察人工感染后炎症反应的差异。在非 CF 小鼠中,感染后 48 小时所有检测的分析物水平均有肉眼可见的升高,但在检测的 5 种细胞因子中,仅 IL-6 和 TNF-α 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 p=0.002、p=0.049),且在感染后 2 周仍保持升高状态(分别为 p=0.010、p=0.044)。

在 CF 小鼠中,接种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后 48 小时内,血清中 IL-1β(p=0.010)、IFN-γ(p=0.032)、IL-6(p=0.019)和 TNF-α(p=0.040)水平显著升高(图 4a-d),远高于未感染的对照小鼠。然而,在感染后 2 周再次检测时,所有标志物水平均显著下降,降至与未感染的 CF 小鼠无显著差异的浓度。有趣的是,IL-2 水平显著降低,在感染后 2 周,其血清浓度显著低于未处理的 CF 对照小鼠(p=0.043)。

 

2. 活动性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感染与抗炎标志物关系

在两种抗炎标志物(IL-10 和 IL-4)中,仅 IL-10 在接种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后处于可检测范围内(图 5)。在非 CF 小鼠和 CF 小鼠中,感染后 48 小时血清中 IL-10 浓度均显著升高(分别为 p=0.050、p=0.024)。感染 2 周后,非 CF 小鼠血清中 IL-10 水平仍保持升高,而 CF 小鼠血清中 IL-10 水平则显著降低,与未处理的 CF 小鼠相比无显著差异,且显著低于感染后 48 小时的水平(p=0.024)。

3. 活动性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感染与一般炎症标志物关系

在之前检测的一般炎症标志物中,本研究重点观察了活动性感染期间 IL-5 和 KC/GRO 的浓度变化。非 CF 小鼠血清中 IL-5 水平降低,与接触感染数据一致,CF 小鼠在接种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后 48 小时,血清中 IL-5 水平显著降低(p=0.011)(图 6a),且在整个 2 周的感染周期内,其浓度始终低于未处理的 CF 小鼠(p=0.041)。同样与接触感染数据一致,接种后 48 小时,CF 小鼠血清中 KC/GRO 水平升高,2 周后降至接近未处理 CF 小鼠的水平(图 6b),但这种变化无统计学显著性。

 

四、讨论

在人类囊性纤维化(CF)患者中,肺部环境极为复杂,存在纤维化、黏液过多、气道脱水、中性粒细胞聚集、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异常以及持续性细菌感染等多种病理改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肺功能下降,并引发慢性炎症状态。研究表明,CF 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 TNF-α、IL-1β、IL-6 和 IL-8 等促炎标志物水平持续升高,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常降低。这种炎症平衡的失调,要么会引发有害的过度促炎反应,要么可能导致免疫抑制,增加机会性病原体继发感染的易感性。

本研究首先旨在明确 F508del CF 小鼠在未检测到感染的情况下,多种促炎、抗炎和一般炎症细胞因子的基线差异,以探究 CFTR 功能在调节全身性炎症中的作用。这些标志物涵盖了多个家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它们在应对病原体时,分别调控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辅助性 T 细胞 1 型来源)或适应性免疫(辅助性 T 细胞 2 型来源)。

研究发现,F508del CF 小鼠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 IL-1β、IL-2 和 TNF-α 水平升高,这与此前针对 CF 小鼠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本研究还首次发现 CF 小鼠血清中新型促炎细胞因子 IL-17α 和 MIP-3α,以及新型多效性一般炎症标志物 MIP-2、IL-27p28、IP-10、IL-16 和 IL-22 水平显著升高。在 Th1 来源的细胞介导免疫中,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已被证实是 CF 中免疫反应失调的关键因素,巨噬细胞中 CFTR 的缺失会导致 CF BALF 中的过度炎症反应。本研究在血清中的发现支持并扩展了这一观点,因为即使在未检测到感染的情况下,CF 小鼠血清中几乎所有参与细胞介导反应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MIP-2、MIP-3a、MCP-1、IL-1β、IP-10、TNF-α)水平都显著升高。

有趣的是,负责 B 细胞活化、抗体产生和亚型转换的 Th2 介导的炎症细胞因子(IL-2、IL-16、IL-22)水平也显著升高。Th1 和 Th2 来源的细胞因子均可在自身及彼此之间形成反馈回路,作为效应因子调节对病原体的适当反应。这表明即使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CFTR 的缺失也会导致参与细胞介导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几乎所有细胞因子发生显著失调。

与此前针对 CF 小鼠肺部的研究结果相反,本研究发现 CF 小鼠血清中两种抗炎标志物 IL-10 和 IL-4 水平也显著升高(图 2)。IL-10 作为病原体攻击时的关键免疫调节剂,在抑制 Th1 特异性、巨噬细胞来源的促炎细胞因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IL-10 并非组成型表达,在无病原体刺激的情况下,血清中 IL-10 水平较低。在未感染的 CF 小鼠模型中,IL-10 的过量产生可能是对其抑制的促炎因子过度表达的一种反应。然而,尽管 IL-10 水平升高,但除 MIP-3a(图 1d)外,几乎所有促炎标志物在 CF 小鼠中仍显著升高。

IL-4 是一种多效性抗炎细胞因子,在调节体液免疫、帮助初始 CD4+Th 细胞分化为 Th2 效应细胞以及通过信号转导抑制 Th1 细胞发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小鼠中,IL-4 缺乏会导致气道炎症减轻,而 IL-4 过度表达则会导致抗感染能力下降。本研究中 CF 小鼠体内 IL-4 过量存在,按照常理应会抑制 Th1 细胞介导的反应,但实际并未观察到这种抑制效应,这表明在 CFTR 缺失的情况下,IL-4 作为传统抗炎细胞因子的作用可能丧失。此外,有研究表明 IL-4 在人类肺部具有特定的病理作用,可直接诱导黏蛋白基因表达,且在哮喘患者中 IL-4 水平升高。因此,CF 小鼠中 IL-4 的这种特异性过度表达,可能会通过过度表达以及在 CFTR 缺失时无法发挥抗炎作用,进一步加剧本已不稳定的肺部环境。

在确定了基线炎症面板后,本研究进一步探究了自发性肺部感染和病原体接触对 CF 小鼠免疫反应的影响。令人惊讶的是,与未感染的 CF 小鼠相比,接触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的 CF 小鼠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方面几乎没有变化,这进一步表明观察到的差异与慢性感染无关。在持续接触病原体的情况下,参与单核细胞 / 巨噬细胞调节和募集的每种促炎细胞因子在血清中仍显著过表达,但与未感染的 CF 对照小鼠相比无显著差异。这表明 CF 小鼠持续存在的过度细胞介导的炎症状态并非完全由慢性病原体接触引起,并且在一定程度的接触下,这种炎症反应与单纯 CFTR 缺失引起的炎症反应难以区分。

值得关注的是,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接触对调节 Th2 来源的感染体液反应的细胞因子产生了影响。接触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的 CF 小鼠血清中 IL-4 水平显著下降,IL-2 水平非显著下降(图 1a、2b),而 IL-2 和 IL-4 是感染适应性免疫反应中调节 T 细胞增殖和 B 细胞活化的主要因子。此外,接触病原体后,其他重要的 Th2 介导的细胞因子(IL-5 和 IL-33)水平显著降低,IL-16 和 IL-17a 水平非显著降低。综合这些数据表明,在慢性接触病原体的情况下,CFTR 的缺失可能会干扰机体产生和维持针对感染的适应性免疫反应的能力,进而可能解释 Th1 效应细胞过度激活导致的过度慢性细胞介导反应。

最后,基于上述 CF 小鼠对病原体接触未表现出适当的血清特异性促炎反应的证据,本研究进一步探究了急性活动性感染是否能引发明显的免疫反应。在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攻击后,非 CF 小鼠和 CF 小鼠血清中特异性促炎标志物水平均立即升高,且 CF 小鼠的升高幅度显著高于未感染的对照小鼠。感染 2 周后,非 CF 小鼠细胞因子水平仍保持升高,表明其持续维持着活跃的免疫反应。相反,CF 小鼠的免疫反应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在感染 2 周后下降,降至与未感染的 CF 对照小鼠无统计学差异的水平。这一免疫反应时间模式与此前关于 CF 小鼠难以清除活动性感染的研究结果一致。尽管 CF 小鼠清除活动性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感染可能需要长达 12 周的时间,但在感染后的前 2 周,参与细胞介导反应的细胞因子浓度就下降了近一半。在剩余的恢复期间(即慢性感染期),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与单纯 CFTR 缺失引起的炎症反应几乎无法区分。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与接触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的 CF 小鼠类似,活动性感染后适应性免疫反应也受到明显抑制。接种后立即,CF 小鼠血清中 IL-2 水平低于 CF 对照小鼠,感染 2 周后,IL-2 水平进一步显著下降,低于未感染的 CF 小鼠(图 4a)。遗憾的是,本研究未能获得 IL-4 的相关数据,因为其在小鼠群体中的水平低于检测范围。但通常由 IL-4 刺激产生的 IL-5,在感染后 48 小时显著降低(图 6a),并且在整个感染周期内持续保持低水平。由此可以推断,与慢性接触病原体的情况类似,在病原体攻击早期,机体对感染的适应性免疫反应就受到抑制,并且这种抑制状态会持续整个感染周期。这些发现为 CF 小鼠难以清除感染的原因提供了一定的解释。

本研究中 CF 小鼠的实验结果与人类 CF 患者的情况具有相似性。对 CF 患者血清的细胞因子分析表明,本研究中发现升高的所有细胞因子在 CF 患者血清中也均升高,不过在人类研究中无法对感染状态进行有效控制。此外,人类研究还面临一个难题,即难以找到未感染的对照人群。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努力确定人类 CF 疾病状态的分子标志物,本研究结果表明,在 CF 小鼠模型中可能获得类似的标志物谱,这为研究有无病原体攻击情况下 CF 的炎症反应提供了宝贵的工具。

综上所述,本研究描述了 F508del CF 小鼠的血清特异性炎症谱。该炎症谱不仅在血清中验证了此前仅在肺部观察到的数据,还发现了此前在 CF 小鼠中未被研究的新型炎症标志物。研究发现,在未检测到感染的情况下,非 CF 小鼠和 CF 小鼠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这些差异主要是由 CFTR 缺失引起的。这些差异导致 CF 小鼠处于一种慢性、过度的促炎状态,尤其是在参与 Th1 特异性细胞介导免疫的细胞因子方面表现更为明显。最后,本研究还探究了 CF 小鼠在慢性接触假性 Hinzii 博德特氏菌引起的自发性感染期间以及在活动性细菌攻击期间的炎症反应,发现了在细菌攻击期间,负责 Th2 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表达下调,并且这种下调状态会持续整个恢复过程。在感染的不同阶段(未检测到感染、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特定的血清细胞因子谱可能成为评估患者整体健康状况或急性加重风险的有价值生物标志物。此外,由于细胞因子谱也依赖于 CFTR 功能,血清细胞因子可能成为评估 CFTR 调节剂治疗反应的一种易于获取的生物标志物。

 

名称 货号 规格
U-PLEX Proinflam Combo 1 (hu) SECTOR (25 PL) K15049K-4 25PL
U-PLEX Proinflam Combo 1 (hu) SECTOR (5 PL) K15049K-2 5PL
U-PLEX Proinflam Combo 1 (hu) SECTOR (1 PL) K15049K-1 1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