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专题

B细胞培养攻略

B细胞作为体液免疫的主力军,与负责细胞免疫的T细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适应性免疫。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相应的抗原特异性B细胞活化、增殖并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进入体液,发挥免疫效应。除此之外,B细胞形态功能的异常也与B细胞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神经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
接下来小优会从B细胞来源-激活扩增-诱导分化与培养-鉴定-热门研究四个方面带大家通关B细胞的培养!之前小优也给大家介绍了《免疫卫士-T细胞培养攻略》DC细胞培养攻略,小伙伴们按需查看呦~
11月,我们也会开启细胞大师训练营第四站-NK细胞:
https://app.jingsocial.com/microFrontend/contentCenterH5/center/EuKhLSniEcsMKtBNdvvzsd?promotion_value=jnL4LCv3TbG4DZCz2YKeb6

B细胞来源
B细胞由哺乳动物骨髓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经历祖B细胞(pro-B-cell)、前B细胞(pre-B-cell)、未成熟B细胞(immature B cell)、成熟B细胞(mature B cell)等几个阶段。早期pro-B开始进行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但是此时没有mIgM的表达。前B细胞表面表达前B细胞受体(pre-BCR),而后发育成未成熟B细胞。未成熟B细胞表达完整BCR,接受抗原刺激后,有一部分会在阴性选择中死亡或者失活,对自身有反应性的B细胞则被去除,存活的部分就进入外周淋巴器官,不成熟B细胞作为过渡型B细胞进入脾脏,并通过BAFF受体接收生存信号,然后根据BCR特异性完成发育的第一阶段,成为边缘区(MZ)B细胞或是滤泡(FO)B细胞。当边缘区B细胞接触到抗原,并得到新生辅助细胞的支持时,就会发展成为短寿命的浆细胞。滤泡B细胞则通过抗原结合被激活,并在辅助T细胞的支持下,在生发中心(GCs)中发育成为记忆B细胞(memory B cells)或是浆细胞(plasma cell)[1]
所以体外培养的B细胞来源可以是实体组织(脾脏、扁桃体、淋巴结等)、血液组织或者直接购买商品化的原代B细胞4W-601,方便快捷,品质有保障。具体样本制备和细胞分选的内容,小伙伴们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免疫细胞培养通关技巧之样本制备》《免疫细胞培养通关技巧之细胞分选》
 

图1 B细胞的发育[1]
△点击放大图片

文中部分相关产品
Spleen Dissociation Kit, mouse 130-095-926
小鼠脾脏组织解离试剂盒,高效制备单细胞悬液
胶原酶 II型 abs47048001-100mg
用作心脏、骨、肝、甲状腺、唾液腺和软骨等组织的原代细胞制备
Collagenase, Type 4 LS004188
用于消化胰岛细胞以及对细胞表面受体完整性有较高要求的实验样本
B Cell Isolation Kit II, human 130-091-151
快速温和地从人PBMC中阴性分选B细胞
Memory B Cell Isolation Kit, mouse 130-095-838
用于小鼠脾脏和淋巴结的记忆B细胞分离


B细胞激活
与T细胞相似,B细胞活化也需要双信号:BCR在与抗原(T细胞依赖抗原,TD-Ag)特异性结合后即启动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由BCR-CD79a/b(BCR-Igα/β)和CD19/CD21/CD81共同传递;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又称为共刺激信号,由Th细胞与B细胞表面多对共刺激分子相互作用产生,其中最重要的是CD40/CD40L。另外,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也能够促进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只有第一信号没有第二信号,B细胞不仅不能活化,反而会进入失能的耐受状态。
 

图2 B细胞的激活
△点击放大图片

还有另一种不依赖T细胞的B细胞激活方式,一般会使用T细胞非依赖抗原(TI-Ag),如细菌多糖、多聚蛋白质及脂多糖等,与B细胞表面的分子而不是细胞受体结合,并聚集这些分子,这样一来与这些分子相关的BCR也会聚集在一起,这种“多克隆”B细胞的激活是不依赖于被BCR识别的同源抗原的,BCR仅仅是受骗才赶过来的。根据激活B细胞方式的不同,TI抗原又可分为TI-1抗原(LPS)和TI-2抗原(细菌胞壁与荚膜多糖)。成熟和不成熟的B细胞均可被TI-1抗原激活,诱导产生低亲和力的IgM;TI-2抗原仅能激活成熟B细胞,通过其高度重复的抗原表位引起B1细胞的mIg广泛交联,进而激活B1细胞。
 

图3 TI-1和TI-2抗原[2]:TI-1抗原能够与BCR及丝裂原受体结合,在没有T 细胞辅助的情况下激活B 细胞;TI-2 抗原则通过交联多个BCR激活B细胞。
△点击放大图片

举例:B细胞体外激活扩增实验步骤
(1)基质细胞的准备
10 cm细胞培养皿预先接种表达CD40L的基质细胞,作为B细胞培养的滋养层细胞。
(2)B细胞接种
将B细胞接种至10 cm培养皿(6 mL/皿)的饲养层细胞上,调整B细胞密度为100/cm2
(3)培养条件设置
R5培养基(含有5%人血清、55 µM 2-巯基乙醇(abs9592-100mL)、2 mM L-谷氨酰胺(abs9354-100mL)、100 U/mL青霉素、100 µg/mL链霉素(abs9244-100mL)、10 mM HEPES(abs42150994-100mL)、1 mM丙酮酸钠(abs9296-100mL)和1%MEM非必需氨基酸(abs9298-100mL),并补充重组人IL-2(50 ng/mL)(abs06485-25ug)、IL-4(10 ng/mL)(UA040026 -50μg)、IL-21(10 ng/mL)(8879-IL-010/CF),和BAFF(10 ng/mL)(2149-BF-01M/CF)),连续培养B细胞8天,培养时间根据实验目的可进行改变。培养期间可观察到B细胞克隆团的形成(图)。
 

图4 人naïve B细胞体外激活扩增形成的克隆团[3]
△点击放大图片

(4)培养基更换
在第4天和第6天,弃去一半旧培养基(避免触碰底部细胞),并用预热的、含细胞因子的新鲜R5培养基等量替换。当培养时间超过8天时,须在第8天将B细胞转移至新的饲养层细胞上,同样在转移后的第4、6天等量替换培养基。细胞培养结束后,收集B细胞进行计数,进行后续的实验或在液氮中冷冻保存待用。


B细胞诱导分化与培养
经过双信号刺激而完全活化的B细胞具备了增殖和继续分化的能力。在Th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辅助下,活化B细胞增殖形成生发中心,并经历T细胞高频突变、Ig亲和力成熟和类别转换,分化为浆细胞或记忆B细胞,发挥体液免疫功能。接下来,就以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的体外分化举例吧。


01记忆B细胞体外分化与增殖[4]
a)    准备3T3-msCD40L细胞:
将3T3-msCD40L细胞种植在细胞培养瓶中,并在细胞达到80-90%融合度时收集。
b)    细胞分选:
使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离出CD19+IgMIgAIgDB细胞。
c)    细胞培养:
将分选的B细胞以1.3-4个细胞每孔的密度接种到384孔板中,每个孔含有50 μL的完全培养基。384孔板最外围一圈加入100 μL无菌水以防止液体蒸发。
完全培养基配方:3.5 mL IL-2(10000U/ml)(UA040057-50μg)+175 μL IL-21(100μg/ml)(abs05146-50ug)+10 ml辐射处理过的3T3-msCD40L细胞(共3.5x107cells)+336 mL Complete IMDM培养基(abs9441-500mL)
d)    培养条件:
细胞在5% CO2和37°C的条件下培养13-14天。
e)    监测和收集上清液:
在培养过程中,需不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大概第10天左右,可观察到B细胞扩增克隆团,可在第12天测量上清液中的IgG浓度(abs551021-96T,Human IgG ELISA Kit)以分析记忆B细胞的分化效果。


02浆细胞体外分化与增殖[5]
a)    细胞准备:
从健康供体的血液中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17144003-1,或abs930-200mL)。
b)    B细胞分选:
使用磁珠分选方法从PBMCs中分选总B细胞(130-101-638)
c)    体外B细胞培养:
将B细胞以2.5×105cells/mL的密度接种到48孔板中培养,可使用CellTrace Violet(CTV)48444标记B细胞,以追踪细胞分裂。
d)    刺激条件:
使用4组不同的刺激条件,包括CpG ODN 2395(abs9983-5mg)、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重组人IL-2和IL-10(abs06283-50ug)等,以诱导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

方案 组分
I 5 μg/mL CpG ODN 2395, 1 μg/mL sCD40L, 100 ng/mL IL-2, 100 ng/mL IL-10
II 5 μg/mL CpG, 5 μg/mL PWM, 1:10.000 SAC
III 5 μg/mL anti-human IgM F(ab')2, 2,5 μg/mL CpG, 1 μg/mL sCD40L, 50 ng/mL IL-21
IV 5 μg/mL anti-human IgM F(ab')2, 2.5 μg/mL CpG, 50 ng/mL sCD40L, 5 ng/mL IL-2;第4天更换为:5 ng/mL IL-2,10 ng/mL IL-4, 10 ng/mL IL-10 

e)    流式细胞术检测:
第3.5天和第6天可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B细胞表面标志物,如CD38(130-113-431)、CD20(556633)和转录因子的表达。
f)    ELISA检测:
在培养第6天收集培养上清液,用于ELISA检测IgG的产生。
g)    最佳浆细胞分化方案:
通过流式细胞术和ELISA确定方案IV为四种方案中最佳的。
 

图5 浆细胞的体外分化实验方案及检测
△点击放大图片

03记忆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6]
a)    B细胞分选:
使用磁珠分选方法,从健康供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分选出CD27+记忆B细胞(130-051-601)
b)    培养基准备:
使用RPMI-1640培养基(abs9484-500mL),补充L-谷氨酰胺、1%青霉素/链霉素和10%胎牛血清(abs972-500mLSV30208.02)。
c)    细胞培养和刺激:
按照1:1-1:50的比例加入饲养层细胞(辐射过的CD154+HEK-293T),然后将分选得到的记忆B细胞以8×103cells/mL的密度接种到96孔板中培养或1×106cells/mL的密度接种到24孔板中培养(96孔板用于上清液中Ig定量,24孔板用于流式细胞术表型分析)。
接着使用不同的刺激剂组合用于记忆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包括IL-2(100–1000 U/ml)、IL-6 (10–100 ng/ml)(UA040052-50μg)、IL-15 (10–100 ng/ml)(abs05147-10ug)、IL-21(10–100 ng/ml)、APRIL(10–100 ng/ml)、BAFF(10–100 ng/ml)、CpG ODN2006(0.25–10 μg/ml)(130-100-105)、R848(0.25–5 μg/ml)和商陆丝裂原5–100 ng/ml(abs810694-50mg)等。细胞在5% CO2和37°C的条件下培养5-10天。
d)    最佳扩增条件:
IL-21浓度:100 ng/mL。R848浓度:0.5 μg/mL。CD40刺激:使用CD154+ HEK293T细胞作为饲养层细胞,与记忆B细胞的比例为1:1。
小优也汇总了一些常见的B细胞分化方案,可供参考~
 

△点击放大图片

文中部分相关产品
IL-2 Protein, Human UA040057
促进B细胞的存活和增殖
IL-4 Protein, Human UA040026
促进B细胞向IgE和IgG1类别转换
IL-10 Protein, Human UA040176
与IL-4协同作用,促进类别转换
IL-21 Protein, Human UA040009
促进B细胞的存活和分化
BAFF Protein, Mouse UA040278
促进B细胞存活、成熟和类别转换
R848 abs810694
一种TLR7/8激动剂,可促进B细胞的激活、增殖和分化
CD40L Protein,Human abs00854
与CD40结合,模拟T细胞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


B细胞鉴定
B细胞鉴定通常是通过流式细胞术实现的,B细胞不同亚型、标记物可以参考图7[7]。关于流式鉴定的基本内容大家可以参考《免疫细胞培养通关技巧之分型鉴定》
 

图7 human-B细胞表面标记物[7]
△点击放大图片

文中部分相关产品
CD19-FITC, human, REA675, 100 tests 130-113-645
应用于FC, MICS, IF, IHC
PE Mouse Anti-Human CD22(HIB22) 562859
应用于FC


B细胞热门研究
关于B细胞的热门研究也有很多,诸如BCR功能、Breg、B细胞与三级淋巴结等。以B细胞与三级淋巴结构 (TLS, 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相关研究为例:TLS是一种异位淋巴器官,在慢性抗原刺激的条件下在炎症组织中形成。成熟的TLS包含T细胞区和B细胞区,T细胞区位于周边,B细胞区位于TLS中心。在TLS中的B细胞可以从滤泡树突细胞(FDCs)获得递呈抗原,产生针对相应抗原的抗体。因此TLS可以在肿瘤部分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我们可以研究TLS中的B细胞类型、B细胞分泌的趋化因子(LXLBH10-1,人10因子检测panel)、抗体类型等,比如通过转录组+mIHC(abs50013-20T,五色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的方法揭示三级淋巴结中B细胞IgG类别转换为例:IgG同种型(IGHG1-4)在TLS+肿瘤中富集;IgA同种型(IGHA1-2)在TLS-肿瘤中富集[8]
 
 

图8 B细胞热门研究思路汇总
△点击放大图片

关于B细胞的内容就到这里啦,更多细胞培养攻略敬请期待~

1.    Pieper, K., B. Grimbacher, and H. Eibel, B-cell biology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13. 131(4): p. 959-971.
2.    医学免疫学_第9版
3.    Su, K.-Y., et al., Efficient Culture of Human Naive and Memory B Cells for Use as APCs.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6. 197(10): p. 4163-4176.
4.    Huang, J., et al., Isolation of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from peripheral blood B cells. Nature Protocols, 2013. 8(10): p. 1907-1915.
5.    Khoenkhoen, S., et al., Flow Cytometry-Based Protocols for the Analysis of Human Plasma Cell Differentiation.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0. 11.
6.    Muir, L., et al., Optimisation of ex vivo memory B cell expansion/differentiation for interrogation of rare peripheral memory B cell subset responses. Wellcome Open Research, 2017. 2.
7.    Levesque, M.C. and E.W. St. Clair, B cell–directed therapies for autoimmune disease and correlates of disease response and relaps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08. 121(1): p. 13-21.
8.    Zhang, Y., et al., CCL19-producing fibroblasts promote 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 formation enhancing anti-tumor IgG response in 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is. Cancer Cell, 2024. 42(8): p. 1370-1385.e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