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mIHC)
在组织形态和原位抗原表达的研究领域,免疫组化(IHC)技术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传统的IHC技术受限于其只能对组织中的一到两种抗原进行染色分析,这使得研究者在获取全面、准确的细胞组成、细胞功能和细胞间相互作用信息时面临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Multiplex immunohistochemical,简称mIHC)应运而生,为组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
一、mIHC技术概述
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也被称作酪氨酸信号放大(Tyramide dignal amplification,简称TSA)技术,是一种利用辣根过氧化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简称HRP)对靶蛋白或核酸进行高密度原位标记的酶学检测方法。该技术基于酪胺信号放大的原理,允许同时检测单个细胞或组织样本上的多个目标靶点,从而实现对细胞组成、细胞功能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全面研究。
二、mIHC实验原理及流程
在mIHC实验中,HRP标记的二抗起着关键作用。当加入TSA衍生荧光染料时,HRP会催化其生成活化荧光底物。这些活化底物可与抗原上的酪氨酸共价结合,将信号稳定地标记在抗原上。随后,通过热修复去除非共价结合的抗体,然后更换下一种一抗进行第二轮孵育,并引入另一种荧光素底物。如此往复,即可实现多重标记。借助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mIHC技术通过多轮染色循环,实现了组织或细胞的原位多靶点染色。
三、IHC、mIHC与IF的区别
- IHC与mIHC的区别
免疫组化(IHC)技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的位置和性质。而多重荧光免疫组化(mIHC)作为IHC的升级版本,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首先,在分析结果方面,常规IHC主要依赖于经验进行定性分析,分析结果可能存在差异。而mIHC则属于定量分析,利用软件可对组织中的细胞进行精准的结果分析。其次,在靶标数量方面,常规IHC受传统染色成像的限制,通常只能检测少于3个靶标,无法完整分析组分信息。而mIHC则可实现多因子共定位,获取更多的生物信息,且样本需求量较少。
- mIHC与免疫荧光(IF)的区别
尽管mIHC和免疫荧光(IF)技术最终的成像都是荧光图像,但它们在原理及操作步骤上存在显著差异。首先,在原理方面,mIHC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化学技术,其价值优于传统的IF实验。其次,在操作步骤上,mIHC技术通过酪胺信号放大原理实现多重标记,而IF实验则没有这一步骤。此外,mIHC技术还可以实现多因子共定位,获取更丰富的生物信息,这是传统IF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综上所述,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mIHC)作为IHC技术的革新升级,为组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的信息。通过该技术,研究者可以深入探索细胞组成、细胞功能和细胞间相互作用,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mIHC技术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名称 | 货号 | 规格 |
c-IAP2 (58C7) Rabbit mAb | 3130S | 100ul |
NaPi2b/SLC34A2 (D3V3I) Rabbit mAb | 66445T | 20μl |
NaPi2b/SLC34A2 (D6W2G) Rabbit mAb | 42299S | 100ul |
c-IAP2 (Ac-71) | sc-517317 | 50µlascites |